移印,屬于特種印刷方式之一。它能夠在不規則異性對象表面上印刷文字、圖形和圖象,現在正成為一種重要的特種印刷。例如,手機表面的文字和圖案就是采用這種印刷方式,還有計算機鍵盤、儀器、儀表等很多電子產品的表面印刷,都以移印完成。
移印工藝十分簡單,采用鋼(或者銅、熱塑型塑料)凹版,利用硅橡膠材料制成的曲面移印頭,將凹版上的油墨蘸到移印頭的表面,然后往需要的對象表面壓一下就能夠印出文字、圖案等。
在移印中經常會出現很多印刷故障,本文對移印工藝中的常見故障進行了概括歸納,整理成較為全面的移印故障大全。
常見故障之一:印刷品的線條和文字不清楚,出現模糊現象。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太軟 | 用一個稍微硬一點的移印頭 |
移印頭的形狀選擇不當 | 用另外形狀的移印頭試一試 |
腐蝕凹版 | |
凹版腐蝕不精確 | 重新制作一塊凹版 |
凹版腐蝕深度太深 | 重新腐蝕一塊深度適中的凹版 |
凹版材料類型選擇不當 | 選用合適的凹版類型(例如用鋼版取代聚酯版) |
網屏選用不當 | 選用另外的網屏試一試 |
油墨 | |
油墨過于粘稠 | 往油墨中加一些稀釋劑 |
油墨過稀 | 減少油墨中稀釋劑的用量 |
油墨干燥速度太慢 | 換一種干燥速度更快的稀釋劑 |
承印材料 | |
對象表面不干凈 | 預先將印刷對象的表面清洗干凈 |
表面堅硬且呈顆粒狀 | 假若可能,重新換一種材料。或者試用一個硬度較大的移印頭 |
表面凹凸程度厲害 | 采用特殊形狀的移印頭和移印頭底座裝置 |
印到物體邊緣上 | 夾具必須能防止移印頭滑動 |
其它可能原因 | |
工件夾具沒有達到足夠穩定 | 換一個新的工件夾具 |
高速印刷導致移印頭出現變形 | 降低印刷速度。如有必要,在油墨準備轉移之前稍微停頓一會,目的是讓移印頭變形得到恢復 |
常見故障之二:油墨的粘著性達不到要求
這個故障在移印中十分常見,因為你對油墨的配方不了解,也可能是選用的油墨類型不正確。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移印頭表面的硅橡膠過多 | 使用新移印頭前,用醇類溶劑清洗新移印頭 |
腐蝕凹版 | |
凹版腐蝕程度過深 | 重新制作一塊深度適中的凹版 |
油墨 | |
油墨類型選擇不適當 | 根據承印材料的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油墨 |
選用了雙份油墨 | 若選用了雙份油墨,應該采用硬度更大的移印頭印刷 |
油墨和堅膜劑(硬化劑)的配比不正確 | 按比率稱油墨和硬化劑數量,再重新混配墨 |
承印材料 | |
表面不干凈 | 在印刷前用醇類溶劑清洗對象表面 |
其它原因 | |
預先的處理工作不充分或沒有進行預先處理 | 檢查預先處理的程序。如果可能,重復預先處理工作 |
沒有達到固著時間的要求 | 在預試油墨的結合牢固程度之前,讓印刷品能夠充分干燥固著 |
后處理工作不充分 | 使用熱管道,有時還需要火焰干燥裝置 |
常見故障之三:印刷品上出現明顯的針孔狀
假若小針孔較大,而且出現在印刷品上的同一位置,那么要檢查移印頭和凹版上的圖象。如果需要,更換移印頭和凹版。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移印頭表面受到損害 | 更換移印頭,或者調節移印頭的位置,讓受到損害的部位不會影響移印圖象 |
移印頭表面過于平整 | 換一個形狀稍微尖一點的移印頭 |
移印頭硬度不夠 | 換一個硬度較硬的移印頭 |
腐蝕凹版 | |
曝光時操作不當或灰塵影響,使凹版腐蝕效果不理想 | 重新制版 |
油墨 | |
油墨太粘稠 | 往油墨中添加一些稀釋劑 |
承印材料 | |
油墨受到硅橡膠或油脂污染 | 換新油墨 |
常見故障之四:墨層厚度不平整
經常出現在油墨覆蓋區域較大的部位。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移印頭的形狀選擇不當 | 換另外一種形狀的移印頭試試 |
腐蝕凹版 | |
凹版材料不當 | 采用鋼板凹版,防治油溢出 |
腐蝕深度不當 | 重新制作凹版,而且控制好凹版深度 |
網屏選用不當 | 選用另外的網屏試一試 |
油墨 | |
油墨大稀 | 減少稀釋劑的用量 |
油墨太稠 | 多加一點稀釋劑 |
油墨和添加劑的混合不充分 | 把調配好的油墨放到墨盤之前,使油墨和添加劑充分混合均勻 |
承印材料 | |
承印物材料的形狀很不規則 | 選用合適的移印頭 |
其它可能原因 | |
刮墨刀太軟 | 換一個硬度較大的刮墨刀,或移印機采用墨盅供墨裝置 |
常見故障之五:印刷圖象出現扭曲
在表面凸起或凹下的物件之上印刷時,經常會出現圖象扭曲的故障。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移印頭的形狀選擇不當 | 換另外一種形狀的移印頭試試 |
移印頭太軟或太硬 | 使用硬度不同的移印頭試試 |
圖象過於靠近移印頭的邊緣 | 移動一下移印頭的位置,或者換一個新的移印頭 |
腐蝕凹版 | |
腐蝕深度太深 | 油墨太稀和印跡蹭臟經常被誤為圖象扭曲的原因 |
油墨 | |
油墨太稀 | 導致印跡蹭臟 |
承印材料 | |
印刷時印刷物件發生移動或表面被壓扁 | 采用特殊夾具或移印頭 |
其它原因 | |
印刷物件的夾具選用不當 | 更換夾具,使它能夠牢固支撐印刷物件的各個位置 |
夾具發生移動 | 檢查夾具,使其牢固 |
印在邊角上 | 檢查夾具的角度是否正確 |
常見故障之六:油墨遮蓋力太差
在深色物件上印刷單色油墨時經常會出現油墨的遮蓋力不足。在這情況下,一般要再印一次顏色才能達到需要的遮蓋程度。例如,在深色背景之上印刷白色油墨,有時要印刷幾次,需要鋪上足夠的墨量才能獲得較為明亮的圖象。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移印頭有孔且堅硬 | 換另外的移印頭試試 |
移印頭形狀過平且軟,導致不能釋放足夠油墨到印刷物件之上 | 換一個較硬的、形狀尖一點的移印頭試試 |
圖象過於靠近移印頭的邊緣 | 移動一下移印頭的位置,或者換一個新皂移印頭 |
腐蝕凹版 | |
腐蝕深度太淺 | 重新制作一塊腐蝕深度較深的凹版 |
網屏的類型選擇有誤 | 用另外一個網屏重新制作一塊凹版試試 |
油墨 | |
油墨太稀 | 增大油墨的黏稠度 |
油墨轉移不完全 | 采用相關的輔助設備來風乾油墨,使移印頭上的油墨能夠正確釋放 |
承印材料 | |
由於印刷物件太黑,令圖象顏色不夠明亮 | 多印一次,使油墨層厚度稍厚一些 |
常見故障之七:圖象蹭臟
印刷時油墨太稀,或者移印頭發生滑動,都會使印刷圖象蹭臟。移印頭太硬、印刷物件固定不牢固、印刷物件在夾具上的角度不正確,及移印頭的壓力過大等均會導致印刷過程中移印頭滑動。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移印頭太硬 | 換一個軟一點的移印頭試試 |
移印頭太小 | 換一個較大的移印頭試試 |
用移印頭邊緣移印 | 調整移印頭的印刷位置,或者采用支撐效果理想的夾具 |
腐蝕凹版 | |
腐蝕深度太深 | 重新制作一塊腐蝕深度適中的凹版 |
凹版類型選擇不當 | 用另外一種網屏試試看 |
油墨 | |
油墨太稀 | 加一些沒有添加稀釋劑的□墨以增加油墨的稠厚度 |
乾燥緩慢 | 探用乾燥速度快一些的稀釋劑 |
承印材料 | |
物件表面過於異形 | 采用特殊形狀的移印頭,或者調節移印頭的位置 |
其它原因 | |
印刷物件固定不穩固 | 重新固定 |
夾具沒有達到足夠的穩定程度 | 重新調整 |
常見故障之八:多色印刷出現套印不準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移印頭位置不正確 | 調整移印頭的位置,使套印準確 |
幾個顏色印刷的移印頭形狀不同 | 多色印刷,采用完全相同的移印頭印刷 |
幾個顏色印刷的移印頭硬度不同 | 多色印刷,采用硬度相同的移印頭 |
腐蝕凹版 | |
幾個色版上的圖象沒有套準 | 重新腐蝕制作凹版 |
油墨 | |
某一色的網點擴大比其他幾個顏色要大一些 | 調整油墨的黏度,防止油墨導致的網點擴大 |
承印材料 | |
印刷物件塌下(例如塑料瓶) | 用一個支撐性能好的夾具 |
其它可能原因 | |
工件夾具沒有達到足夠穩固 | 控制好夾具,如果必要,換一個新夾具 |
夾具沒有用螺絲擰緊 | 用螺絲把夾具擰緊一些 |
轉動工作臺移動不精確 | 調整工作臺,使工作臺來回移動精確 |
常見故障之九:印刷圖象呈斑點狀
腐蝕凹版上油墨干燥結皮通常會導致印刷品上出現斑點或白點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移印頭的形狀過于平整 | 換一個形狀尖一點的移印頭 |
移印頭有孔且磨損厲害 | 換一個新移印頭 |
腐蝕凹版 重新腐蝕制作一塊腐蝕深度較深的凹版 | |
凹版腐蝕深度太淺 | |
凹版材料類型選擇不當 | 重新制作凹版 |
油墨 | |
油墨太黏稠 | 加一點稀釋劑 |
油墨干燥固著在凹版的凹坑面 | 用稀釋劑清洗凹版 |
承印材料 | |
印刷物件受到油脂的污染 | 用乙醇清洗印刷物件 |
其它原因 | |
移印機的速度太慢 | 提高移印機的速度 |
常見故障之十:油墨黏附在移印頭的表面
移印過程中,如果移印頭從凹版上完全吸附了印刷圖象的油墨,但是并沒有把完全油墨轉移到印刷物件上,那么印刷品上會出現白點。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移印頭太軟 | 換一個硬度稍微硬一點的移印頭 |
移印頭的形狀選用不當 | 換一個形狀稍微尖一點的移印頭 |
移印頭的表面發硬且有孔 | 換一個新的移印頭 |
腐蝕凹版 | |
凹版腐蝕深度太淺 | 如果油墨在凹版上干燥固著,重新制作一塊腐蝕深度較深的凹版 |
凹版腐蝕太深 | 重新制作凹版深度適中的凹版 |
油墨 | |
油墨在移印頭上干燥結皮 | 加一點阻滯劑或加一些稀釋劑 |
油墨在移印頭表面過于濕潤 | 往油墨加點揮發速度更快的稀釋劑 |
承印材料 | |
印刷物件表面不干凈(表面有油脂、釋放劑、手汗等臟物) | 預先清洗印刷物件,如果表面實在太臟,最好用乙醇清洗,印刷過程中建議戴著手套操作 |
其它原因 | |
室內溫度過高 | 室內溫度最好在21-25℃間 |
移印頭的移動速度太慢 | 如果油墨干燥在移印頭表面,那么把移印頭的移動速度提高 |
移印頭的移動速度太快 | 物件上油墨處于濕狀態,需要更多的干燥時間,或者采用冷/熱空氣干燥 |
常見故障之十一:印刷圖象的邊緣呈頭發絲狀
出現這種印刷故障,可能因為印刷物件表面有靜電,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導致這種故障,例如移印頭形狀、油墨黏度不恰當等等。
可能的原因 | 解決方法 |
移印頭 | |
移印頭形狀過于平整 | 換一個形狀稍尖一點的移印頭 |
腐蝕凹版 | |
凹版腐蝕深度太深 | 重新制作一塊深度稍淺一點的凹版 |
加網不當,或者根本沒有加網 | 重新換一個加網網屏試試 |
油墨 | |
油墨太黏稠 | 多加一點稀釋劑 |
油墨干燥速度太慢 | 采用干燥速度快的稀釋劑 |
承印材料 | |
印刷物件表面有靜電 | 使用消靜電裝置,或者增加車間的相對濕度 |
其它原因 | |
空氣濕度太低 | 把室內相對濕度調整到60-80% |
印刷速度太快 | 降低印刷速度 |
移印頭的壓力過大,導致油墨外溢 | 降低移印頭的壓力 |